中新网南京9月14日电 题:江苏助残帮扶见闻:织密“幸福网”“无障碍”传递关爱
作者 徐珊珊 谷华
一勾一拉、上下交织,手指翻飞间,一朵朵精致的小花便成型了……残疾人小玲在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三陇村“残疾人之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很快便上手做起编织、绣工活,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江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泱波 摄
近年来,江苏省残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兜住民生底线,织密“幸福网”。在江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用劳动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惠残、助残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十四五”以来,江苏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4%,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3万人,残疾人托养服务6.5万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具适配率均超过98%,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5万余户。
设施“无障碍”:惠残助残帮扶
在南京玄武湖无障碍花园,常有一支特别的跑团环湖而过,十余人成队,两个跑者并肩,用一根绳子绑在手腕上,他们就是南京“黑暗跑团”的视障跑者和陪跑员。花园内设全程盲道、扶手护栏、盲文标识,配建了智能语音提示、植物触摸讲解等设施。
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权益保护提供更强的法治保障。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姜爱军介绍,近年来,江苏突出量质并举,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知识普及、共建共治、示范引领、社会扶助“四大行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持续优化。
“有了无障碍公交车,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在苏州市,一辆蓝色公交车缓缓停在一位残疾人乘客面前。随着乘客按下公交车外侧上的按钮,公交驾驶员立马拉下踏板,铺就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为助力残疾人无障碍出行,苏州的无障碍公交车上配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轮椅固定专座等设施。此外,针对视力障碍的乘客,无障碍公交车设有爱心专座、盲文条提示和车辆行驶状态的提示音。截至目前,苏州市区有无障碍公交车1124辆,无障碍公交车占全部公交车辆总数的21.3%。
托养“无障碍”:凝聚城市温度
“‘残疾人之家’是江苏的一张名片,这是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开展的工作。”姜爱军介绍,江苏积极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寄宿制托养、抓实“残疾人之家”日间照料、拓展居家托养服务模式,2023年上半年,江苏新增16周岁至59周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10822人。
高淳区阳江镇潦田村“残疾人之家”。徐珊珊 摄
“我们打造了一所以残疾人农业扶持、乡村残疾人托养照料、辅助性就业为特色,残疾人居家服务为保障的乡村助残综合服务机构。”高淳区阳江镇潦田村“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嵇益梅说,机构以辅助性就业为特色,自主开发、引进一批庇护性就业项目,实现残疾人人均每月增收近千元。
坐落在扬州市西郊杨庙镇的扬州市恒爱融合发展中心,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0年,为进一步打造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扬州市残联创新工作理念,在江苏全省率先打造残疾人融合发展平台。
学员荣荣患有智力障碍,靠年迈的姑母帮助照看日常生活。通过评估,荣荣成为中心的首批学员,老师们从教他系好衣服扣子、每天洗脸刷牙入手,从他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渐渐地,荣荣每天早晨能独自到指定站点,乘专车前往中心,从没有落下过一天课。
就业“无障碍”:助力实现梦想
鞠叶经营的“无声的店”。盐城残联供图
盐城有一家小店,温暖在“沉默”中传递。店内几乎听不到说话声,只有冰块碰撞声、包装袋声音以及语音提示声。一位家住附近的学生扫码下单,接过奶茶之后,学着手语,对听障店员比个“谢谢”的手势。
鞠叶是这家“无声的店”的负责人,他14岁时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创业的路上不断尝试。“我想在盐城开10家‘无声的店’,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鞠叶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促进残疾人就业向来是帮助残疾人增收致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江苏持续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创响江苏”残疾人专项就业援助、残疾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走访拓岗促就业等活动。2023年上半年,江苏净增残疾人就业17686人。
得益于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的电商平台“自立商城”,300余名残疾人在这里开店创业,各类商品达3000余件。基地孵化的残疾人大学生创业项目“彩虹之光”“播客”,现已帮助5名视力残疾人在有声读物网络平台实现就业。
追梦路上,残疾人需要付出更多艰辛。这条路上,来自各方的光芒汇聚,助力残疾人托举梦想。“一个人的力量注定是渺小的,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群体中来。”三陇村“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杨巧云说。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在南京区级残疾人托养中心——鼓馨阳光家园内,下课间隙,一名自闭症患者演奏一曲《万疆》,随着悠扬婉转的乐曲声传来,师生们尽情欢笑,眼中闪着光芒。(完)
中新网上海9月14日电(樊中华)地处黄浦江沿岸中心节点,与陆家嘴隔江相望,上海北外滩被称为是上海市中心成片规划、深度开发的“黄金地段”。2020年,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规划获批,三年来,这方4平方公里的区域已成为上海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以聚集产业链高端环节、服务链高价值区段进行“中心辐射”的重要阵地。
坐落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与陆家嘴隔江相望。记者樊中华 摄
14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虹口区专场中,虹口区委书记李谦表示,三年来,北外滩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区域经济加快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服务链高价值区段迈进,航运和金融产业优势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当前,虹口区共集聚航运企业4500余家,功能性机构近40家,集聚各类金融企业和机构21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其中,百亿级私募15家,位居全市第一。国际航运公会(ICS)上海代表处、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等功能性机构先后入驻,荷兰全球人寿、加拿大宏利等国际金融巨头加快集聚。航运、金融两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贡献度超过三成。
同时今年以来,以北外滩的开发建设为契机,虹口区先后赴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开展投资推介,吸引重点项目106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1-8月新设企业注册资本累计达到236亿元,位居中心城区第一;1-7月实到外资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新增市区两级总部企业15家。
北外滩将如何进一步实现其“中心辐射”的重要价值,成为虹口区及上海发展的重要引擎?
李谦指出,一是要面向全球,强化资源配置能力。对内注重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对外注重集聚辐射,争取更多市场化全球化的平台、机构和企业集聚虹口,汇聚全球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关键性战略要素,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未来,北外滩要聚集全球高端要素,汇聚超过1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至少汇集30万人才,全球相关技术、人才、资本、信息都可在这里实现管理、流动、组合、分配。”
坐落于北外滩的近百年优秀历史建筑雷士德工学院在修缮一新后,成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汇聚了来自全球的产业联合实验室集群以及由国际顶级设计大师领衔的大师工作室集群。记者樊中华 摄
二是立足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产业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特色化发展。国际化上,将创建航运服贸国际合作区,深化全球投资合作伙伴计划,引育一批高成长性的隐形冠军企业,使专业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高端。
数字化方面,将继续推动一批链主企业和数字应用场景落地;同时,依托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平台,发展碳审计、碳检测、碳评估、碳金融等专业服务,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在特色化方面,加快北科创生物技术园等项目建设,布局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两大两新”特色产业新赛道。
此外,李谦表示,虹口区还将聚焦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创总部集聚,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同时,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下,破除制约发展的制度壁垒和路径约束,从多层次、多角度聚焦风险共担、创新规模量产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关键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完)